杭州金大姐和老伴,花1880元,跟着所谓“VIP客户回馈旅游团”去了趟越南。回来一算账,不仅没占到便宜,反而花掉了近九万块钱。吊坠、挂件个人炒股怎么加杠杆,两件首饰,连鉴定证书都含糊不清。等到找保险公司讨说法时,却被告知:这是业务员个人行为,公司不知情。
这不是一桩偶发的小插曲,而是今年以来频频出现的行业现象。保险代理人以“VIP客户回馈”的名义,打着保险公司的旗号,把客户拉去境外所谓的“低价团”,前半程吃喝游玩,后半程购物洗脑。坑的是消费者的钱,砸的却是整个保险行业的招牌。
最扎眼的矛盾就在这里——客户是冲着保险公司的品牌和信任去的,但一旦出事,公司轻飘飘一句“个人行为”,撇得干干净净。可在客户眼里,杨女士不是别人,就是“和谐健康”的代表。谁能分得清所谓的“代理制合同”和“劳动合同”?消费者不会去研究代理人有没有五险一金,他们只认一个事实:这是我买了几十万保单的公司派来的业务员。
撇清关系的逻辑,看似合规,却毫无人情味。公司内部可能觉得:制度在那,责任在那,已经处理完了。可对客户来说,真正受损的是信任感。买保险,本质上买的是一个承诺,一张“放心的契约”。现在这契约变成了一个灰色地带,出了问题,推给个人。你说下次还有多少人敢相信?
更残酷的现实是,这种低价团套路并不新鲜。旅游行业早就被曝光过无数次,越南、泰国这些线路最常见。只是换了个马甲——这次变成了“保险VIP回馈”。为什么代理人要冒这个险?答案很简单:市场环境逼人。近两年,行业大洗牌,代理人数量持续下降,收入锐减,业绩考核却没松动。很多人为了抓住客户资源,不惜自己掏钱组织活动,把客户拉出去“玩一玩”。明面上是关系维护,实则成了暗地里的利益输送链条。
说到底,这背后是代理人制度的老毛病。所谓“外勤代理”,签的是代理合同,算
不上公司正式员工,公司不用负担社保和考勤责任,管理成本低。但问题来了,管理缺位带来的风险,也就甩不掉。一个个看似独立的代理人,行为上却无时无刻不在代表公司。一旦出事,负面影响砸下来,真正承受的是公司品牌。
你很难不愤怒。金大姐交了几十万的保费,本该享受的是保险带来的保障和安心,结果却被自己信赖的业务员带进陷阱。更讽刺的是,退款承诺也变成了空头支票。三周过去,钱没退到手,公司却抢先发声明,撇清责任。消费者在其中,不仅是金钱损失,更是尊严上的二次伤害。
行业需要面对的,不只是一起投诉,而是一个普遍性难题:代理人到底是独立的个人,还是公司的延伸?不能一出成绩就算在公司头上,一出丑闻就算代理人个人行为。监管对代理人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,公司却在这个灰色地带里打太极。这不是长久之计。
还有一个必须提的隐患:品牌风险。保险行业这几年费了多大力气在修复公众信任?一边是利差损压力、分支机构大撤点,一边是代理人规模下滑,整个行业都在找新出路。但信任是最脆弱的,一次次“甩锅”式回应,让客户更坚定一个认知:保险公司靠不住。长远看,这是最致命的损失。
消费者当然也要有清醒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1880元包吃包住包路费,谁都能算出来,这里一定有“后账”。可现实是,很多人还是抱着“VIP待遇”的幻想,觉得保险公司不会坑人。结果就是一次次掉进陷阱。提醒消费者警惕低价团是必要的,但更关键的,是行业必须正视自己的责任边界。
把责任推给个人,的确能过一时关,但过不了长远。代理人制度改革,客户权益保护,风险管理闭环,这些都不是纸面话,而是必须要落地的行业共识。保险行业说了太久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可在这种事情上,却常常第一时间选择保护自己。这才是最让人失望的地方。
花1880,却被坑掉近九万。金大姐的遭遇,像一记耳光个人炒股怎么加杠杆,抽在整个行业的脸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