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马尼拉街头20倍杠杆,一位母亲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蹲在街角,身边还有三个年幼孩子围坐,脚下是用纸壳铺就的“床”。
不远处的菜市场传来收摊的叫卖声,一群少年追逐嘻笑,谁也不知道他们明天还上不上学。
在菲律宾,类似的画面早已不是个例,而是普遍存在的日常。
而让人更难以置信的是,这个国家的人口,已经超过1.17亿,是亚洲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。
十年前,世界曾一度认为它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人口红利,可如今来看,那更像是一场误判。
过去人们常说,人口多,意味着劳动力多,就意味着未来充满希望。
但放在菲律宾,这句话却变了味,这个被称为“亚洲孩子工厂”的国家,拥有全球罕见的高生育率,却迟迟没有迎来经济腾飞。
相反,贫困、失业、性侵、债务危机正逐年加剧,为什么一个年轻人这么多的国家,反而越活越艰难?
展开剩余86%菲律宾的生育率一直居高不下,很多人以为这是传统使然,其实背后更复杂。
在菲律宾,离婚基本不合法,避孕几乎等同禁忌,宗教教义深入人心,控制生育成为一件难以启齿的事。
更严重的是,绝大多数家庭并不具备抚养多个孩子的经济条件,但出于信仰、文化与教育缺失,他们仍旧不断生育。
不少菲律宾家庭,年收入不到5000美元,却养着五六个孩子,这并不是夸张,而是统计数据的现实写照。
在城市,很多孩子挤在几平方米的棚屋里长大,在乡村,孩子们一放学就要跟着父母一起上街卖水果或捡废品。
孩子,不再是家庭的希望,而是沉重的负担。
而政府虽早已意识到人口增长过快,却一直在束手束脚,原因在于,菲律宾是一个宗教影响极强的国家,任何关于计划生育、性教育的政策都要先“过教会这一关”。
比如前总统杜特尔特曾试图免费发放避孕工具给低收入女性,却被强烈抗议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,生育率越高,贫困越多,贫困越多,生育就越不受控制。
国家再想拉一把,发现自己也陷进泥潭,动弹不得。
很多人说,菲律宾的问题是生得多养得少,但事实上,真正的难题并不在生,而在“用”。
一个国家哪怕有再多的人口,如果无法形成有效的就业、教育与产业体系,那这些人就只是数据,不是动力。
在菲律宾,大量年轻人虽然上得了学,却学不到实际有用的技能。
教育资源匮乏,师资力量参差不齐,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便直接进入社会谋生。
与此同时,菲律宾自身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,长期依赖农业、低端制造与劳务输出。
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菲律宾人前往中东、东南亚和欧美务工。他们在国外做护工、司机、清洁工,用微薄的收入支撑整个家庭。
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:国家发展所需的核心人才大量流失,留在国内的,多是无力离开的普通民众。
这种结构性失衡,早晚会反噬本国经济。
菲律宾并非没有发展机会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它曾是亚洲第二富裕的国家,甚至比当时的韩国、新加坡还要发达。
但历史给过它窗口期,它却错过了,原因就在于它一直未能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,也未能走出对外依附的战略模式。
人口从来不是问题,问题是人口之后的承载力。
人口增长如果缺乏配套的教育、医疗、基础设施与社会治理,那最终只会成为一个国家最沉重的包袱。
在菲律宾,一所小学一个班能挤到七八十个学生,一位医生要服务几千人;一位母亲可能没有足够的营养,却还要不停生育。
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,菲律宾每十个孩子中有七个遭遇过性暴力。
这不仅是社会问题,更是结构性失败的体现。
没有有效的社会监管系统、缺乏安全教育、法律执行不到位,这些都让人口的增长变得危险。
而经济的发展速度,始终跟不上人口的膨胀。
城市基础设施老旧,交通瘫痪成常态,年轻人找不到工作,家庭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。
在全球都在追赶“人口红利”的今天,菲律宾却像一个反面教材,告诉世人:人口多,不等于强。
更讽刺的是,这个国家明明有丰富的海洋资源,有世界级的旅游潜力,却因为治理失衡和制度滞后,迟迟无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际财富。
有人说菲律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自己不争气,但这样说并不公允。
这个国家经历过长期殖民统治,社会体系从未独立发展。
先是西班牙的铁血压榨,接着是美国的文明改造,而后又在冷战格局中成为战略工具。
独立后虽然政治自主,但在意识形态、经济战略上仍对外高度依赖。
菲律宾对美国的好感,也正是这段历史的延续。
他们在对外贸易、安全政策乃至教育体系上都深受美式影响。
但美国并不是真正要帮菲律宾变强,它更需要一个听话的盟友。因此菲律宾看似自由,其实在关键领域始终缺乏主导权。
这也让菲律宾难以形成自己的发展路径,对外依赖加剧,对内治理混乱,而高速增长的人口反而把这些问题彻底暴露出来。
很多人只看到菲律宾“人多、年轻”,却忽略了它背后的资源短板、政策困局与社会风险。
人口从来不是万能钥匙,它是一把双刃剑。
对于一个制度成熟、资源分配合理的国家来说,人口是发展的引擎。
但对于一个基础薄弱、制度落后的国家而言,人口只会变成难以承载的压力。
菲律宾的问题,既不是生太多,也不是发展太慢,而是该变不变。
生育观念没有变,教育理念没有变,治理方式没有变,只有等到各方面都开始真正调整,它才有可能把人口从负担变回动力。
当下的菲律宾,就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。如果再不主动作为,那一亿多人口就真的可能成为压垮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未来能否翻身,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直面旧制度的掣肘20倍杠杆,在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发布于:浙江省